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探索八里、發現自己--- 十三行博物館!

















週五的下午二點多...
八個人四台車一起前往八里穀研所...
去看中式點心術科檢定的考試場地...
結束後原地解散...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

看看時間大約三點半多...
離博物館關門五點還有點時間...
就決定去逛逛...體驗十三行人文化...
現在也同時展出排灣圖紋的故事特展...

位在八里左岸...
因為搶救十三行遺址而興建的十三行博物館...
經過多年的籌備,在2003年四月二十四日起開館營運。

我們進入博物館後...
先看了簡介的7分鐘短片...
剛好跟上博物館的定時導覽小姐解說...
來瞭解十三行人的歷史故事...

●十三行博物館簡介...
包括建築物及廣場共約四公頃,室內面積約六千多平方公尺,主要為「重返十三行」常設展。觀眾從站在館外,觀賞本館建築時就已經進入「重返十三行」的展示情境中了。

分別象徵山與海的建築群、及特意設計成傾斜不正的八角塔,以高聳大片尖銳角度的清水模牆面呈現,隱喻考古現場無法還原的情境,營造出搶救十三行遺址當時的情境。展場內以劇場形式,讓觀眾走進十三行、體驗十三行。

當然,最重要的是展出十三行遺址出土各項重要文物,包含作為本館視覺標示系統,台灣獨一無二的「人面陶罐」。另外,館內亦設有特展廳及提供學童動手作,活潑有趣的考古學習體驗室。

●十三行博物館的籌建過程...
自民國78年搶救十三行遺址,造成與國家重大環保設施間的強大爭議,到92年開館,前後十餘年,期間歷經許多艱辛與困難,包括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館舍空間不足、週邊環境髒亂等,所幸在首長及縣府團隊的強力支持下,逐一克服各項困難。

同時,十三行博物館以縣立地方博物館的角色,也將因應現代博物館的理念,作為八里地區的社區博物館,同時轉型為關懷地方整體發展的生態博物館。

●博物館的營運方針...
採行整合八里左岸資源套裝遊程的規劃構想,提出「水岸‧社區‧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計劃,以十三行博物館為核心,串聯區域內豐富多樣的遺址古蹟、自然保留區、水岸景觀、歷史民俗、產業文化及公共設施等為重要資源,並以十三行文化意象為核心主軸貫穿全區,達到「生活」、「生產」、「生態」、「生存」四生環境共生,及凝聚社區意識的發展目標,期待能帶動八里地區美麗的春天。

●館區環境...
博物館位於八里鄉河海交接處,一側面臨湛藍雄偉的臺灣海峽,及淡水河口天然潟湖挖仔尾自然生態保留區,另一側面臨青翠秀麗的觀音山與國家重要文化資產一級古蹟大坌坑遺址,東北緊鄰八里污水廠,西南側鄰臺北港,為眺望淡水八里河海的最佳地點。

主建築佔地約1.2公頃,館內面積約2000坪,建築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架構成完整的概念,分別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並以真實透心的材質,如清水混凝土、砂岩及老化的金屬板等,構築成完整的理念。

陽光廣場佔地約4公頃,位於博物館主建築的北側,原為八里污水處理廠二期沉澱池預定地,後經本館極力爭取,終獲其主管單位─污水下水道營運管理小組同意借用,並經由臺北縣政府農業局、臺北縣政府河川高灘地維護管理所、八里鄉公所大力協助,由原本雜草叢生的閒置空地,搖身一變而為舒適綠草如茵的戶外廣場。

周圍設有自行車道、人行道、南島語族的高腳亭及野營區,已成為遊客最佳的遊憩休閒場所,設置景觀照明燈後,更為夜晚的陽光廣場,增添了如詩如畫般的浪漫氣氛。從陽光廣場回頭向博物館望去,原來的鯨背沙丘成為甲板,八角塔是煙囪,整個博物館的外觀就成了一艘大船,在歷史的波動之中浮浮沈沈。









(↑這可能是Ruth用USC學生證...買的最後一張優待票了...)













(↑丁董&Ruth in十三行博物館...)

















(↑這條走道超多MV在此拍攝的...到此一遊當然也要照一張囉...)

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看展...一同體驗十三行人的文化...

本文資料來源參考「十三行博物館網址」
http://www.sshm.tpc.gov.tw/

沒有留言: